前一陣子在百事達看到這部瑞士電影,很好奇地就租來看看。

內容描述這位名叫Vitus的天才兒童,除了智商過人,鋼琴的造詣也可比擬莫扎特。媽媽辭掉工作,一心一意想讓兒子接受與其智商相等的教育,更想讓世人能看到他在鋼琴上的傑出。他被送去大學上課,卻因為喜愛與教授挑釁而遭到排斥;他喜歡的保母被媽媽送走,想跟爺爺多學手工藝及飛行有關的東西也被媽媽阻止。

雖然智慧高人一等,但在他小小的心靈裡,他寧願跟其他同齡的小學生一樣無憂無慮地玩耍與學習,寧願跟爺爺學怎麼造飛機,享受單純的天倫之樂。

這部電影給當媽媽的我許多的感觸。有太多時候我們忘記了孩子只是個孩子,我們把自己對於孩子的期望轉換成一種無形的壓力,壓在自己的肩頭,也壓在孩子的肩頭。從孩子出生第一天開始,我們就開始在心底有了一張進度表。甚麼時候該笑,甚麼時候該坐該爬該站該走,甚麼時候該開始會說話,甚麼時候該會寫會讀。如果孩子稍嫌落後,或是看到隔壁哪個鄰居的孩子同樣年紀就會這樣會那樣,就開始擔心或是著急。雖然很明白每個孩子的個性專長學習方式不同,當父母的總是很容易地就陷入這種「我要我的孩子樣樣都比別人行」的迷思當中。

記得小的時候被爸媽送去學許多不同的才藝,現在想想雖然不是每一個活動都是白費時間,但我其實寧可有多一點時間與空間去探索自己。教育孩子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跟讓孩子嘗試不同的食物很相似,重要的是提供多樣均衡的選擇,讓孩子自己決定要吃還是不吃。雖然對於小賽挑食的問題仍然感到煩惱,我已經不會再像從前一樣因為他不吃我給的某一樣食物就對他發脾氣。孩子是自己生的,但他並不屬於我。他有自己獨特的性格與性向,父母跟孩子都需要互相了解與尊重。我們能作的,是讓他了解生命的這張大地圖有這麼多不同的方向可以走,最後作選擇的人應該是他,不是我。

對孩子的成長而言,重要的不是你替他們作選擇,而是讓他們知道不管失意或得意,爸媽都會在背後為他們鼓勵與喝采。